扫码关注
随时信息获取
咨询热线:
133-4395-1568
上期完美收官
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参考文库 >> 养生文化 >> 保健学堂 >> 列表
搜索 收藏

我的收藏

请先登陆
老年人警惕保健品传销
2011-05-28阅读:9924 学员编辑 收藏

传销是令许多人深恶痛绝的行为,不仅扰乱经济秩序,还影响社会稳定。如今,传销又有了新的内容,那就是专门欺诈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的“情感传销”。许多留守的老年人痴迷于传销大的“情感牌”,令子女们无奈又无措。

案例:

市民夏女士给本报发来一封特别的求助信,希望转交给有关部门。她说,写信求助纯属无奈,她不仅想拯救深陷泥潭、执迷不悟的老母亲,还想警醒更多老年人,千万不要误入现在比较流行的“情感传销”。

夏女士的求助信 (摘录)

写这封信逼于无奈,因为实在想不出找谁解决了。

我母亲家住南岸区四公里江南国际小区,从2008年开始,她就跟着附近一些老年人去排队,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所谓的保健品宣传活动,时常拿回一些包装简陋、一看就是假冒伪劣的“药品”。两年多,她几乎花光了养老金和大半生积蓄。

为阻止母亲,家人想尽了各种办法:到工商局举报,工商局很为难,称如果要处理这些黑心团伙,需大量受害人出来指证。母亲和其他老人仿佛被“洗脑”,并不认为自己上当受骗。

我们也曾把母亲的手机卡换掉,不让对方和母亲联系,但仅我们小区里参与活动的老人就有上百人,母亲轻易就能找到对方。作为儿女,我们没有权利、也不忍心把母亲所有的钱都冻结。我们尝试着想带她出去爬山、走亲戚,都被母亲以“要耽误参加活动”为由回绝。

更严重的是,这类黑心团伙在重庆各个区县大量存在,轻而易举就能拉拢聚集上百个老人,很多老人从当初的受害者发展成了“志愿者”和组织者,帮着这些黑心团伙宣传,让更多老人陷入其中。

作为一名受害者家属,我强烈呼吁政府高度重视问题的严重性,采取严厉措施,出重拳整治这些黑心团伙,从源头上让此类现象彻底断根,还百姓一个安宁、幸福、和睦的家庭……

记者联系上写信人夏女士,了解到信件背后的辛酸和无奈。

“儿子”给妈来信

亲生女儿好无奈

记者最大的疑问是:老人们为啥这么信任那些推销人员,甘愿掏出养老钱买回一堆并无多大用处的假药和保健品?

昨天,夏娟向记者展示了一封自称小王的推销人员写给母亲的信。信共有两页,手写,不仅字迹工整,而且字里行间处处透着“温情”:

“你们作为老前辈,教给小王如何做事,如何做人;小王作为你们的孩子,用所学的知识和前辈们共同交流健康的理念。”

“小王为老人家身患疾病而痛苦落泪,为老人家给小王煮熟的带着余温的鸡蛋而落泪。”

“昨天,我给身在老家的爷爷打电话,听到那头传来咳嗽声。我说:爷爷,明天我请假回来看您!爷爷无论如何不同意,他说,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!”

小王在信里还称,自己专门去了一趟华岩寺,“带着虔诚的心向佛祖祈求一块护身符,保佑爷爷和四公里的老人们身体健康,平平安安……”落款是“子.王波.书”。

“我不得不承认,信写得确实好!”夏娟苦笑着说,妈妈把“儿子”写的这封信拿回家之后,兴高采烈地给她读了好几遍。

夏娟觉得既伤心又无助:在这场感情博弈中,母亲心中的天平,已完全倾向了那些让她觉得温暖、有信任感的推销人员,而不是身边的亲人。让她们最不能接受的,一个陌生的“儿子”,竟在短短几个月里,把和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给“抢”走了。

背着子女频频买药

母亲和家人“躲猫猫”

去年10月,记者曾到夏娟家采访,以“老人家,你是怕病痛还是怕寂寞”为题,对老人痴迷购买保健品一事进行了报道。当时,记者和夏娟母亲曾阿姨聊了两个多小时,曾阿姨似乎被说通了,保证不会再去购买保健品。夏娟后来告诉记者,不到一星期,母亲又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,乐呵呵地出门了。

上周三上午8时,夏娟没有像往常一样从小区大门出门上班,而是改走侧门,意外发现母亲拎着大包小包药品和“治疗杯”,在小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。夏娟顿时明白了:卖药的公司故意把活动时间定在清晨六七点,一是逃避工商检查,二是防止子女发现后阻拦。母亲学会和家人“躲猫猫”,每次都等子女出门后,再踩着时间点回家。

“为儿女辛苦一辈子,

该为自己花点钱了”

采访中,记者得知,很多老年人都痴迷上了这种新型的“情感传销”。夏娟丈夫的同事唐女士家也遭遇了类似问题:唐女士的婆婆不仅花了上万元买保健品,还鼓动老伴一起参与,把两人的退休金花得干干净净。

随后,记者联系上了唐女士。

“婆婆搞了一辈子技术,说起来也算是知识分子。”唐女士的婆婆姓李,今年71岁,和老伴均是巴南区李家沱某企业退休职工。从2007年开始,李婆婆频繁参加各种保健品讲座和联谊活动,听人说有种含山楂成分的保健品很好,李婆婆一口气就买了10盒。唐女士怀孕时,婆婆又来说服她买油,500元一桶,让唐女士哭笑不得。

“后来家人查老两口的银行账户,发现卡里几乎一分钱不剩。”唐女士说,老人平时非常节俭,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,几乎全花在买保健品上。丈夫和弟弟怕两个老人被骗得倾家荡产,不得已将他们的存折、房产证统统没收,遭到父母强烈抗议。

唐女士告诉记者,推销保健品的人常给父母灌输“为儿女辛苦一辈子,该为自己花点钱”的思想,让她和丈夫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:苦劝父母别买所谓的保健品,父母根本不听;代老人管钱,却又背上“不孝顺”、“不理解老人”的罪名。唐女士不禁感叹:“眼睁睁看着老人买药上瘾,拿钱打水漂,难道真的就没有人可以来管一管吗?”

案例链接

2006年6月 长安厂退休工人奚国华参加了一个“关爱老人”联谊会,主办者均以“儿孙”自称,一对一地结对子。老人禁不住温情攻势,竟把房产证抵押给银行,换来贷款购买蜂胶胶囊和蜂巢。

2008年12月 27岁男子陈军与另两人一起编制汇集营销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等知识的“吸钱秘笈”,让手下业务员学习后,在一年内骗取865名中老年人近4000万元,被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,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至5年。

2009年7月 家住江北区的一对老夫妇在参加了一个咨询中心的老年人联谊会后,花近3000元买回一堆蜂胶。工商执法人员查处时发现,该中心短短一月销售额达数十万元。

2009年12月 渝北区93岁的刘爱辉在听过一个讲座后,花2970元买了30盒“银杏滴丸”治病,却因连犯气管炎、高血压和冠心病频频住院。

版权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,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,请勿盲目试用,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
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、对症下药,请加客服,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,免费咨询!
康源热线:400-609-6111(400免费电话)
客服咨询:15603951551(产品咨询)、13343951568(培训咨询)
微        信:kymyjqw(公众号)、13343951568(个人号)
线上课堂:下载“千聊”app,搜索“康源.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
康源晶月&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    版权所有    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:(豫)-经营性-2022-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豫B2-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: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