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辨病思维(l)诊断要点①生理性黄疽a.黄疽出现时间较晚,持续时间较短。一般在生后2-3天(早产儿3-4天)出现,4-6天最重,足月儿生后10~114天消退,早产儿可延迟至3-4周消退。b.黄疽程度较轻。血清总胆笙红素足月儿低于221umol/L(12. 9mg/dl),早产儿低于257f真mol/L (15mg/dl)。以未结合胆红素..
阅读:9224时间:2013-12-16
脾胃虚寒【证候】 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,食久方吐,时作时止,食少不化,吐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乳食残渣,色淡少味。伴面色苍白,精神疲倦,四肢欠温,腹痛绵绵,得温较舒,大便稀溏,舌淡苔白,脉迟缓无力或指纹淡。【辨证】 本证因禀赋不足,大病久病,脾胃虚寒,中阳不运,胃气通降无力,致乳食不化..
阅读:9098时间:2013-12-16
1.外邪犯胃【证候】 突发呕吐,吐物清冷,胃脘不适或疼痛,伴发热恶寒,鼻塞流涕,全身不适,舌淡红,苔白,脉浮紧或指纹红。【辨证】 本证可由外感风寒,内客胃腑所致,也可因夏秋暑湿之邪犯胃所致。寒邪客胃,则吐物清冷,胃脘不适或疼痛;外感风寒,则有发热恶寒,鼻塞流涕等风寒表证。本证以突..
阅读:9245时间:2013-12-16
[病因病机】本病主要是火热蕴结为患。或因过食膏粱厚味、醇酒辛辣炙博之品,以致脏腑蕴热,火毒结聚而成;或因外感火热之邪;或因昆虫咬伤、皮肤破损等,复染毒邪,蕴蒸肌肤而成。由于头面为诸阳之首,火毒蕴结则易助益火势,反应剧烈,变化迅速,如不及时治疗,或不慎碰伤、挤压,或过早切开,皆能..
阅读:9252时间:2013-12-16
【鉴别诊断] 1.流注 多发于肌肉丰厚的深部,并不附筋着骨,常有此处未愈,他处又起的现象,疼痛较轻,化脓较快,病程短,溃疡易愈合,一般不伤及筋骨。 2.流痰 好发于骨与关节,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,化脓约在患病半年至1年以上,溃后脓水清稀,且夹有败絮样物质,预后往往形成残疾。..
阅读:9147时间:2013-12-16
【病因病机】本病总由禀性不耐,药毒内侵所致。风热之邪侵袭腠理,或湿热蕴蒸肌肤,则发斑发疹;或外邪郁久化火,血热妄行,溢于肌表,或火热炽盛,燔灼营血,外则发生肌肤,内则攻于脏腑,致脏腑功能紊乱,甚则耗阴损阳,危及生命。西医学认为,本病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皮炎,但以具有高度反应..
阅读:9175时间:2013-12-16
1.土虚木亢【证候】 形神疲惫,面色萎黄,嗜睡露睛,四肢不温,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,神志不清,阵阵抽搐,大便稀薄,色带青绿,时有肠鸣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【辨证】 久泻伤阳,脾阳伤则形神疲惫,面色萎黄;阳衰则寒湿内生,故大便稀薄,色见青绿,腹中鸣响,甚则肢冷浮肿;土弱木乘,木旺化风,..
阅读:9105时间:2013-12-16
1. 按触法 用于浅表部的辨脓。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,相隔适当的距离,然后以—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,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,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;经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,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。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,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..
阅读:9098时间:2013-12-16
历代外科医家十分重视阴阳的辨证,《疡医大全·论阴阳法》说:“凡诊视痈疽施治,必须先审阴阳,乃医道之纲领。阴阳无谬,治焉有差。医道虽繁,可以一言蔽之者,日阴阳而已。”阴阳辨证不仅是八纲辨证的总纲,也是脏腑、营卫、气血等辨证的总纲。诊断外科疾病,如能辨清它的阴阳属..
阅读:9119时间:2013-12-16
阴阳,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,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,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。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,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,即表、热、实属阳;里、寒、虚属阴。因此可以说,尽管病证干变万化,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。 (一)阴证与阳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,或寒邪..
阅读:9112时间:2013-12-16
寒热,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,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。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。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,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一。(一)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,或阳虚阴盛,表现为机体功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。多由外感寒邪,或因内伤久病,耗伤阳气,阴寒偏盛所致。主要临床表现有:..
阅读:9126时间:2013-12-16
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,但又互相联系,它们既可以在病人身上同时出现,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,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。在疾病的危重阶段,还可出现假象。1.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,称为寒热错杂。临床上所见上热下寒、表寒里热、表热里寒等皆属此类。如患者在同一时..
阅读:9126时间:2013-12-16
八纲,即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。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,经过分析和综合,以概括病变的类别、部位、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,从而归纳为阴证、阳证、表证、里证、寒证、热证、虚证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。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,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自的..
阅读:9217时间:2013-12-16
1.风热伤络【证候】 起病较急,先有咳嗽、咽痛、恶风、发热等,紫癜色鲜红,呈丘疹或红斑,下肢与臀部为多,大小不一,高出皮面,伴有瘙痒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【辨证】 风热之邪袭表,故有发热、恶风、脉浮数等表证。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,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。四肢乃诸阳之本,阳络受损,故..
阅读:9091时间:2013-12-13
①辨虚实:根据起病、病程、紫癜颜色等症状辨虚实。一般起病魚,病程短,紫癜颜色较鲜明者,多属实;起病缓慢,病程缠绵,紫癜颜色较淡者,多属虚。②辨轻重:根据出血的程度、部位、伴随症状辨别轻重,一般仅有瘀斑、瘀点稽,病情较轻;除皮肤见有瘀点、瘀斑外,伴有尿血、便血、颅内出血或出血量..
阅读:9147时间:2013-12-13
对于许多市民尤其是都市白领而言,由于工作压力大、生活无规律、长期疲劳、交际危机等,时常会体现出亚健康,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和生活。记者从河北区获悉,自今年起至2015年,河北区将启动中医“治未病”全国试点工作,面向市民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,将通过“健康小屋”等方式..
阅读:9210时间:2013-12-13
抽动—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搐症,临床以慢性、波动性、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,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。按照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,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、肝风等范畴,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一类疾病。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的、快速的、不自主的、重复的肌肉抽动,如眨眼、点头、噘..
阅读:9112时间:2013-12-13
①外感风邪【证候】 发热,恶风,无汗或有汗,头身疼痛,流涕,咳嗽,或喘咳气急,或咽痛乳蛾肿痛,舌苔薄,脉浮。【辨证】 本证可见于肾病的各个阶段,尤多见于肾病的急性发作之始。此乃气虚卫表不固,加之长期使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,使免疫功能低下,卫外功能更差,易于感受风邪而致。临床应区别..
阅读:9105时间:2013-12-13
1.本证①肺脾气虚【证候】 全身浮肿,面目为著,小便减少,面白身重,气短乏力,纳呆便溏,自汗出,易感冒,或有上气喘息,咳嗽,舌淡胖,脉虚弱。【辨证】 本证多由外感而诱发;矗妻面肿甚,自汗出,易感冒,纳呆便溏,自汗气短乏力为特点。轻症可无浮肿,但有自汗、易感冒的特点。本证多见于病程..
阅读:9217时间:2013-12-13
本病治疗以驱虫止痒为主,常内服、外治相结合。蛲虫常踞于直肠和肛门,故外治法很重要,外治多采用直肠给药和涂药法。对病久脾胃虚弱者,在驱虫、杀虫时,应注意调理脾胃。本病要重视预防,防治结合,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。 (一)辨证论治 【证候】 肛门、会阴部瘙痒,夜间尤甚,睡眠不宁,烦躁..
阅读:9154时间:2013-12-13
1.风热伤络【证候】 起病较急,先有咳嗽、咽痛、恶风、发热等,紫癜色鲜红,呈丘疹或红斑,下肢与臀部为多,大小不一,高出皮面,伴有瘙痒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【辨证】 风热之邪袭表,故有发热、恶风、脉浮数等表证。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,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。四肢乃诸阳之本,阳络受损,故..
阅读:9203时间:2013-12-13
1.在邪郁肺卫证型中,咽喉肿痛,加蝉蛻5g,僵蚕lOg,山豆根5g,清热利咽;淋巴结肿大,加蒲公英1Og,夏枯草lOg,重楼1Og,清热散结;高热烦渴,加生石膏20g,黄芩1og,知母lOg,清泄肺胃郁热;咳嗽痰多,加浙贝母lOg,杏仁lOg,前胡lOg,清热化痰;兼寒邪郁表,加羌活1Og,紫苏1Og,疏风散寒;兼湿..
阅读:9084时间:2013-12-16
1.邪郁肺卫【证候】 发热不退,微恶风寨,叭陆街汗。咽红疼痛,鼻塞咳嗽,头身疼痛,颈项??核肿大,舌边或舌尖稍红,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,脉象浮数。【辨证】 本病初起,病在肺卫,以风热表证为主症。温邪热变最速,除寒热少汗、咳嗽流涕、脉浮表证外,咽喉红肿疼痛、颈项?核肿大可在超病初期即现..
阅读:9238时间:2013-12-16
陈某,男,1岁10个月。 【初诊日期】 1987年7月13日。 【现病史】 头颅膨大,头皮肿亮,青筋暴露,未长头发1年余,右眼流泪,口角流涎,语迟,1岁4个月时才会说个别单字,患儿顺产,产后一直正常,从3个月时头颅逐渐增大,帽子1周得放大1次,1个月之内增大很明显,以后逐渐稳定。曾在西安某医院..
阅读:9224时间:2013-12-16
某,男,2个月。【现病史】 1999年7月1 6日出生。生后2个月左右发现与同龄儿相比颈软,双下肢颤抖,难以扶立。1 999年9月28日在儿童医院查头颅CT示:双额颞部蛛网膜下腔积液。遂拟以小儿脑积水、脑发育迟缓予营养脑细胞、抗感染等治疗,半月未见效果。1999年12月6日复查CT,较前片无明显改变,遂于2..
阅读:9119时间:2013-12-16
陶某,男,4个月1 5天。【初诊日期】 1989年8月10日。【现病史】 患儿就诊时眼睑下垂,眼球下沉,烦躁不安,偶有呕吐,头颅明显增大,骨缝分离,前囟扩大且饱满,头皮静脉扩张,市儿童医院B超检查诊断为“脑积水”,后又经同济医院等医院确诊为“脑积水”而治疗无效。患儿指纹..
阅读:9623时间:2013-12-16
荆某,男,1岁1个月。【初诊日期】 2001年10月27日。【现病史】 出生后患儿头颅逐渐增大,4个月时头围达47cm,现头围60cm,经首都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等诊断为脑积水,因不愿手术治疗而来诊。【现症】 食欲不振,智力、运动、语言均落后于同龄儿。【查体】 头颅异常增大,颅缝开裂,前囟膨隆,后囟未闭..
阅读:9175时间:2013-12-16
辨证论治1.脾虚水泛【证候】 头颅增大,颅缝开解不合,头皮光亮,叩之呈破壶音,目珠下垂如落日状,目无神采,面色觥白或萎黄,形体消瘦,食欲不振,大便稀溏,小便少,舌淡,苔白。【辨证】 此为脾肾两虚,调摄失宜所致。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,水湿内生,凝而成痰,痰湿阻于脑络致头颅增大,开解..
阅读:9126时间:2013-12-16
1.有脓 肿势局限高突,按之灼热痛甚,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,肿块已软,指起即复(即应指),脉数者,为脓已成。 2.无脓 肿势不局限,也不高突,按之微热.痛势不甚,肿块仍硬,指起不复(不应指),脉不数者,为脓未成。 肿疡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部位深浅,为切开引流进刀深浅的重要依据..
阅读:9105时间:2013-12-16
辨证思维(1)辨表热、里热:昏迷、抽痉为一过性,热退后抽痉自止为表热;高热持续,反复抽痉、昏迷为里热。(2)辨痰热、痰火、痰浊:神志昏迷,高热痰鸣,为痰热上蒙清窍;妄言谵语,狂躁不宁,为痰火上扰清空;深度昏迷,嗜睡不动,为痰浊内陷心包,蒙蔽心神。(3)辨外风、内风:外风邪在肌表,清透宣..
阅读:9112时间:2013-12-16
辨证思维(l)辨病因:疳病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、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,临床上各种原因互相参杂,应分辨主次,掌握重点。(2)辨轻重:疳病之初期,痘面黄发稀,易发脾气,厌食或食欲不振,形体消瘦,病情较轻者仅表现为脾胃不和,运化失健;疳病发展,脾兰失健运,积滞内停,壅滞气机出现形..
阅读:9168时间:2013-12-16
1.常证①在湿热泻证型中,热重泻频加鸡苏散IOg,袭蓼lOg,马鞭草IOg;发热口渴加生石膏lOg,芦根lOg;湿重水泻加车前子IOg,苍术lOg;泛恶苔腻加藿香5g,佩兰5g;呕吐加竹茹lOg,半夏5g;腹痛加木香5g;纳差加焦山楂IOg,焦神曲lOg。②在风寒泻证型中,大便质稀色淡,泡沫多,加防风炭IOg;腹痛甚,里寒重..
阅读:9140时间:2013-12-16
面游风是由皮脂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红斑、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。本病多见于青壮年,男性多于女性,乳儿期也有发生。其特点是:皮肤、头发多脂发亮、油腻、瘙痒,迭起白屑,脱去又生。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脂溢性皮炎。【病因病机】本病多为患者素体湿热内蕴,外感风邪而发。风热之邪外侵..
阅读:9119时间:2013-12-16
营分证是温热之邪进入营分,营行脉中,内通于心,热入营分则营阴受损,心神被扰,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,为外感温热病的严重阶段,属里热实证,但已兼有虚象。血,便血;热邪极盛,则舌深降暗紫;脉细数为实中有虚;热盛动风则抽搐;热郁于里,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。相似证候的辨别:本证当与..
阅读:9133时间:2013-12-13
心包证是邪入心包出现神志症状的病证,是外感温热病中的危重病证。常由热邪和痰热或湿浊蒙闭等引起。主要临床表现:发热,神志昏迷,或谵语,或神志时明时昧,或舌謇肢厥,或喉间痰声漉漉。病机分析:热邪炽盛则发热;邪入心包,心主神明功能失司,则神志昏迷或谵语;湿浊蒙蔽心包则神志时明时昧;..
阅读:9112时间:2013-12-13
卫气营血证作为外感温热病的四种不同证候,主要临床表现:身热夜甚,口渴,心烦不寐,甚或神昏谵语,斑疹隐隐,舌红绛,脉细数。病机分析:本证以热入营分,营阴受损,心神被扰为特征。温热之邪侵入营分,营阴受损,故表现为身热夜甚,为营分证之主要热型;热盛伤津则口渴,但由于营阴蒸腾,其口渴..
阅读:9105时间:2013-12-13
血分证是热邪深入血分,耗血动血,扰动心神,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,是外感温热病的极盛阶段,既可表现为里实热证,也可兼有虚象,而成为虚实夹杂。主要临床表现:发热夜甚,肌肤灼热,烦躁不眠,甚则发狂,神昏;斑疹显露,吐血,衄血,尿血,便血,舌深绛暗紫,脉细数;或抽搐,四肢厥冷。病机分析..
阅读:9168时间:2013-12-13
【卫分证】 【气分证】 【营分证】 【心包证】 【血分证】 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】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桂(叶天士)在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等基础上,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,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。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成份为卫分证、气分证、营分证、血分..
阅读:9217时间:2013-12-13
三焦辨证是依据《内经》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,在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,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、中焦病证、下焦病证,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、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。上焦病证风热袭表证:指风热邪气,侵袭肌表,影响..
阅读:9126时间:2013-12-13
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以上、中、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,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。这是依据《内经》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,在《伤寒论》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,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,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,证候特点及其..
阅读:9119时间:2013-12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