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导读:中医养生之辨证施养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指出:“医之治病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……
中医养生之辨证施养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指出:“医之治病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也?……故圣人杂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。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体也。”说明人的地理环境、气候影响、居处条件、饮食结构、饮食习惯等等不相同。如同是咳嗽,地处北方或时处冬季寒冷,咳而气急,痰清稀;地处南方或时处夏季炎热,咳而气粗,痰黄稠;地处高原或时逢秋季干燥,咳而呛,痰少难咯;老年人咳嗽或有肾虚;年轻人咳嗽或以实邪为主。
因此,同一种病的调养方法因人而异,不可能相同,所谓“同病异治”。而不同的病却可采用相同的治病方法,如感冒、咳嗽、麻疹、风疹、头痛等等,只要是因外感风热之邪,都可用疏风清热,宣散肺部风热邪气,达到治愈目的,所谓“异病同治”。
因此,辨证施养就是以证为辨别判断医疗方法的标准。所谓“证”就是机体状态在一定阶段,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特征,如肝火上炎证,可由情绪急躁,面红目赤,头痛欲裂,胁肋疼痛等症状组成。同一种病可包涵不同的证,如感冒可见风寒证、风热证、风湿证、气虚证、阴虚证等等;不同的证由各种不同的症状组成。
“病”、“证”、“症”都是临床表现,凡是疾病都是由症状组成,依赖于“证”的统辖,换言之就是说证是由许多不同的症状所组成的,如肝火上炎证就包括脾气急躁易怒,面红耳赤,口咽干燥,头痛眼胀,舌红少津,脉弦等症状。而一个病可以包括许多不同的证型,如肝脏病可以包括肝火上炎、肝阳上亢、肝阴虚、肝胆湿热、肝风内动等等。所以中医以辨证为诊病的中心环节,体现的是以人为本,而非以病为本的思维方式。辨证是施护(理)、施(调)养、施治(疗)的前提。